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

[案例]簡單的LOFT建案-cotten mill

用BloggerAds來喝咖啡



這是一間非常具有歷史的棉花工廠cotton mill,轉型而成的建案,融合住宅空間/賣店,既保有了原建築物後重的紅磚牆,在室內重新畫分以後,適度加上黑鐵陽台與室內閣樓,坪數雖小,可是看的見它的原本的風味.大面積垂直的窗戶所帶來的採光是重要的空間特點,因為順應原本置放機具的空間,所產生的挑高尺度,刷上單一顏色就非常的獨具特色.

不可考的,不知道木地板是不是原本的材料,只能說粗曠色澤跟打亮的表面,很符合這樣的空間主題.

看的出來是新增的廚房設計,這部分我倒覺得可以再多一點LOFT特色,感覺不太搭調.

只要陽光充沛 ,隨意擺上幾件家具或者天點綠意,都很棒.

美中不足的,畢竟是由工業廠區改良的建案,還是需要時間慢慢耕耘外部的荒蕪空地,

樓上樓下分屬兩戶,新增的陽台讓室內室外感覺有了互動,很簡單,也很棒
新增的戶外區塊,也延續既有的紅磚,看起來一點都不唐突,只是綠意太少了,光禿禿的.

這是一個很成功的住宅銷售案,我常在想,之前建商都會創造出一些帶有夢幻名詞的新住宅,諸如
深井澤『法國小鎮』...等等等,雖說明名稱不同,但是產品幾乎都如出一撤,面寬4.5米,後有廚房,2樓雙臥,3樓主臥室加上屋頂小閣樓,這大概是消費者最常見的住宅商品.

國外的loft住宅行之有年,將既有的廠區重新remodel變成獨具風味的住宅空間,不僅獨一無二,也非常的能夠有一些大尺度的挑高或不可思議的空間感出現,但是在台灣,我常見到工業區因產業外移,空間廢置其中,把有價值的機具賣出,鞠躬盡瘁的廠舍變成了毫無價值的廢礫,或者,早期台灣的三合院也面臨相同的命運.

我一直覺得,文化的傳承,不是僅有創新與創意,需要適度的保留一些歷史的刻痕,才能夠以此為根基,發展出新的文化或生活圖騰,但是,這種想法似乎不見容於商業模式的操作,好像都非得大刀闊斧才可行,有些很美的空間就因此而被抹掉了,是非常可惜的.這案子很簡單,卻也很獨具風味.


2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台灣的工業建築印象上以鐵皮屋居多,應該不那麼適合居住吧。

Geca 提到...

to scchiang
台灣的工業廠房大部分都是鐵皮,但是還是有許多早期不錯的磚舍,印象中像士林紙廠裡頭就有很棒的挑高紅磚倉庫,只可惜因為業者的心態,應該會被拆掉.近年來許多獨具風味的廠房,多半被民間機構或政府出資改建成文化園區,我覺得是挺可惜的,只做硬體,缺乏軟體維護經營,很快就走樣了,倒不如把它好好的規劃出租/出售,也是另一種方法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