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綠生活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綠生活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

[綠建築]藝術家的綠房子_Carbon Thrifty

用BloggerAds來喝咖啡
越來越多的人傾向自力蓋屋,自己設計自己蓋,不然就是找設計師把自己的需求畫出來,打造一個理想的居住地,這個藝術家的綠色房子,大約半年前在travel & Living節目有看過,日前看到]The New York Times的居家單元,也有一個篇幅介紹。Carbon-Thrifty是一棟結合綠能的環保建築,除了物理的陽光日照、通風以外,在屋頂也裝設了風力發電、太陽能自主能源,面對寒冷的冬天,地板也裝設了地熱板,使用高效能的廚具,減少熱能的耗損,最重要,這個案子因為業主本身是藝術家的關係,家具空間擺設兼具了美感的設計,整體看來是不錯的案子。

^是一棟2層樓的獨棟住宅,空間需求上分別為一對夫妻的住家、工作室的需求。

^中間有個中庭,可以讓陽光照進屋子裡,大面積的開窗,也兼顧通風,也是我最喜歡的設計手法之一。


^裝設地熱器的地板,能夠讓室內在嚴冬不至於寒冷,業主的家具擺設很簡單,但是看起來很舒服。


^亮黃綠色是設計的主題,搭配線條繁複的木做古典家具,很能襯出風味。


^面對挑高中庭的客廳、餐廳與廚房,是主要公共空間。廚具的不鏽鋼顏色跟綠色牆壁好搭阿。


^屋頂除了裝設太陽能板,還種植了許多多肉植物,用活動式的設計,可以方便移動更換,另外選擇多肉植物的原因,是因為不需要太多的水分。


^中庭隔開的是工作室,簡單的設計很俐落。


^主要大門入口。
下面幾張照片來自建築師James & Kutyla Architecture的網站。




[藝術]堆疊的藝術part-2_Derick Melander

用BloggerAds來喝咖啡
都市的街角,常見舊衣回收箱,雖然我從沒丟過衣服在裡面,不過常常看見有人清出一袋袋的衣服,足見民眾消費力驚人,紐約環保藝術家Derick Melander,將舊衣堆起來成一個柱、面、乃至弧形空間,透過衣服的漸層所創造的新畫面,看起來挺嚇人的。

^很像顏料畫出的件層。

^橫向漸層。

^衣服堆出的一根柱


最近孩子帶回來自己帶,每天光是後陽台曬的衣服、孩子換季的衣服,每天與衣服為伍,不停的摺摺摺,當媽媽的看見這個作品總是特別有感觸。

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

[綠生活]酒瓶的妙用

用BloggerAds來喝咖啡
有陣子很迷紅酒,是因為長期失眠習慣在睡前喝一杯,反正葡萄富含鐵質,補充一下也很無彷。但是,每天一杯日積月累下來,紅酒的瓶子真的多到爆箱,有一次跟妹妹拿去丟的時候,被媽媽看到,我媽還為我酗酒了,怎麼這麼多阿,哈。

紅酒瓶因為瓶塞是軟木的,開了以後很難回收再做其他的使用,不然我想我媽媽應該會很樂意把他們都裝滿醃菜,這個Big Bottle,把酒瓶切掉下緣變成燭臺,重回餐桌,透著厚薄不一的酒瓶映出的燭光,是不是既環保又美觀呢。


^很適合聖誕節、PARTY的時候點上。

下面這是另個設計師的創意,green wine bottles

^這款設計,早在98年的時候跟S去京都旅行,她在北白川附近的商店有帶回來一組,只是那時候不流行環保、綠設計,只是印象深刻,覺得很好看。


^倆倆相接變成立燭臺。


^把瓶口切掉,就是花器囉。

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

[綠設計]火爐邊,故事小屋

用BloggerAds來喝咖啡
有了孩子以後,生活總跟著孩子轉,有時候當然也會覺得累,但偶爾覺得跟著他們再過一次有故事的童年感覺也蠻好的。女兒小時候,因為還是新手爸媽還沒抓到念故事的竅門,繪本一拿來就逐字念下去,才念沒一頁小人就沒耐性爬走了,因為生活經驗不夠,還無法理解繪本裏的多重角色,只好降級來說,例如大野狼的故事,所有的角色都用他身邊的人來代替,像是阿姨、舅舅、爺爺、奶奶等等,就聽得津津有味多了,再大一些,才慢慢敘明故事裡的情節,因為沒一次照本宣科一本書念好久小人都不覺得煩,到是我都覺得煩了。

儘管如此,我還是很享受那種單純而美好的說故事感受,故事屋那種充滿塗鴉輸出的效果,有時候反而對孩子來說是過多的限制,倒是Haugen/Zohar的這個戶外說故事小屋,創造出一個蟻丘結構的火爐,圍繞在火炬旁的是個可以挨著溫暖聆聽故事的空間,專注的映著一閃一閃的營火聽故事,印象應該更深刻吧。

^有限的預算做出的半屏蔽空間,可以自由進出,也可以生起營火變成大燈籠。


^最中間上方是沒有封閉起來的,熱氣可以直接對外排出。


^中間的樣子。


^映著周遭的樹林,好像童話故事裡的小屋,不太切實際。


^旁邊是孩子玩樂的空間。


^整個形體是用一圈圈的結構堆疊上去的,皮層沒有密封,空氣、光線可以自流。


^秘密基地耶。


^有點像教堂空間。



^示意圖。

有限的預算與空間、時間條件下可以做出這樣的作品,我覺得很棒,相較於台北每個公園裡的景致大多是一樣的空間,就連遊戲區也不脫滑梯、搖搖馬、海狗翹翹板3項,如果能夠為孩子多想一些,他們的童年也不會這麼無聊單一吧。

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

[綠建築]紅磚與Laurie Baker

用BloggerAds來喝咖啡
早期台灣建築裏頭,有許多清水紅磚的使用,在那個窯業盛興的年代,處處可見尋常百姓的家,映著攀爬的綠意植物,磚紅色的牆面加上綠色籬笆,是很典型的台灣風味。隨著建築業的興起,早期用紅磚隨地築起、順風開口的空間形態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混泥土澆灌的結構,為求表面美觀,貼上一層層的二丁掛磁磚,紅磚堆疊的美感已經不復見,房子通風不良,也越來越炙悶。


Laurie Baker,這位英國籍的駐印度建築師,初見在一本India Style那本書裏,往下讀之後,非常敬佩他的成就,原以為他只是對於紅磚的砌法多所研究,Laurie Baker不僅在建築技術上堅持在地材料、文化延續、環保永續的大原則裏發展,更成立了非營利組織Costford,強調在地建築應該不是高貴的奢侈品,應該是人人都可以負擔的商品,除了原本居住者的使用,更應該眼光放遠的善待環境,包括周遭的氣候、生物等,都應該予以尊重,用這樣的理念反思台灣的建築,不合理的高房價卻買不到好品質的商品,良好的居住,變成遙不可及的奢求,台灣,還有好長一條路要走。

^印度的熱帶氣候,日照與通風是建築設計必須要納入的條件,磚打斜幫助通風,卻能避免突如其來的暴風襲擊,適度帶來內部照明,讓陽光不直射,減緩熱量在室內累積形成烤箱。


^有許多開窗是為了生物,諸如鳥類、蝶類進出,Laurie Baker尊重基地上原本的物種,主張居住者應該與之共存,而不是畫地限縮他的生存範圍,這點跟早期的台灣合院有點像,常在屋簷下的通氣孔看見鳥類進出,老屋通常伴隨著茂密的植樹,鳥類可以幫忙除蟲。

^紅磚堆疊的弧形,很美。


^由外往內映射的陽光,不刺眼。


^Laurie Baker融和印度的木雕文化與紅磚技術,許多房舍紅磚配燻黑的木頭入口,都看得出來他的風格。


^教堂內部的空間,十字架用光線來代表,由上而下蘊開的光線,加上鏤空的十字光芒,不複雜,卻很美。


^教堂的另外一側,紅磚結合木頭的結構,高度回到一般生活的尺度。


^另外Laurie Baker也常試用紅磚結合清水混泥土做出各種不同的有機建築,順應雨水的流向,最終水會還養於植物與大地,非常環保。


^天花細部。


^生態池與植栽的位置也是考量的重點,對於住者都有影響。

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

[綠生活]少開一點車,我們可以多一點氧氣

用BloggerAds來喝咖啡
這個廣告蠻有趣的,在馬路中間畫上一幅樹枝枯幹,人行道的兩側裝有可以輕易擦式的綠色油墨海綿,當行人過馬路的時候,鞋子沾上了油墨,在潔白的道路上留下一個個亂數分布的綠色枝葉。中國人口眾多,近幾年來汽車所造成的空氣汙染問題嚴重,為了鼓勵大家多用走路代替開車,做了這個裝置藝術,蠻有趣的,只是,目前還是世界工廠的中國,在全民對環境保護遠不及經濟開發效益來的高的時候,廣告效益有多高就不得而知了。

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

[案例]泰國藝術家Rirkrit Tiravanija自宅

用BloggerAds來喝咖啡
出生於阿根廷的泰籍藝術家 Rirkrit Tiravanija,是知名的關係藝術(Relational Art),作品強調參與的過程,舉例來說,他會在展覽現場煮一大桌菜,邀請參與者現場交談、分享美食,而其所產生新的接觸細節,像是面部表情的改變、肢體動作的接觸,甚至包括談話聲音與飲食的觀感,都變成他的展覽作品之一,也因為這樣的背景,當Rirkrit Tiravanija規劃這個位於泰國清邁的寓所,也把他當成一件藝術創作過程,與他的年輕建築師夥伴Aroon Puritat,共同創作這個融和地景、文化習慣、新舊材料與人與人之間的Fusion house.

決定了基地位置以後,在一開始規劃的就由Rirkrit TiravanijaAroon Puritat在清邁當地找了10幾名工人一起建造,這個U形狀的房子,以混凝土為主要建築材料,原本基地雜木叢生,跟一般建築先整平基地不一樣的,TiravanijaPuritat保留現場的植物叢,再將所需要的臥室、廚房、工作室、休息空間、廚房、餐廳、客廳一一在林間落入適當的位置,一邊蓋一邊依現場條件規畫,雖然使用的是現代的材料--混凝土,但是許多空間傍地修築,反而形成一種獨特的風味。

^Rirkrit Tiravanija一天的開始,是從食物的烹調開始的,因此,廚房與餐廳的配置位置,是他所最重視的,接連餐廳的是客廳,席地而築的階梯沙發,讓視線焦點放低,可以清楚的看到外面的植物群落蔭。

^曾經在日本居住過的妻子,因為習慣榻榻米材質,特意在睡房的地板鋪上,推拉的木頭隔間也是師自傳統的日本隔間,挑高的空間,讓採光從旁邊暈入,不會直射也能在白天保持光亮,強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。

^植得一提的是這道牆面,因為整個基地有許多種竹林,竹子原生就存在在這裡,緊鄰臥室的休息空間,特別將牆面拼貼竹節磁磚,由外景而延伸往內。

^他的太太是一位攝影師,工作室的規劃位置落在最茂密的林間,採用大量的玻璃鋼架,讓綠意也能夠延伸至室內,挑高的空間,保留了觀賞綠意的高度,很棒的工作空間。

^晚上的景象。

也許是因為本身是藝術家的背景,把這個住宅構築過程當成藝術的一部份去看待,細膩的經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把基地原本的問題(雜木叢生、晦澀陰暗),透過設計的手法轉變成住宅的特色,與環境共生共存,而不是棄之而重起,也是一種綠建築的態度吧。